詳細介紹:王正方出生於1938年,童年在北京渡過,他的父親語言學家王壽康當時在北師大國文系擔任教授,並兼任教育部創(chuàng)刊的《國語小報》副社長。1948年,國民政府…王正方出生於1938年,童年在北京渡過,他的父親語言學家王壽康當時在北師大國文系擔任教授,並兼任教育部創(chuàng)刊的《國語小報》副社長。1948年,國民政府決定在臺北創(chuàng)立《國語日報》,並聘請王壽康擔任副社長,於是,1948年春天,王壽康先扛了一套有注音符號的銅模子坐船來到基隆,同年秋天,王正方的母親帶著全家人來臺灣,王正方插班進入小學五年級。王正方的求學歷程相當順利,中學就讀臺北市名氣最大的建國中學,大學考入臺大電機系,當時臺灣社會上有一種「好男兒不要念文科」的偏見,王正方的形容是:「如果是男生、四肢健全,考上臺大電機不念而去念藝術,『祖宗都會從地下爬起來砍死你!』」在這樣的大環(huán)境下,王正方只有乖乖去唸臺大電機系。不過,念電機系的王正方,卻並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興趣,從小,王正方就展現(xiàn)出對人文領域的喜好與天分,他自幼愛讀宋詞,進臺大後迷上話劇,別的同學在看教科書,只有他捧著劇本偷背臺詞。王正方的同學都很佩服他,覺得三、四十頁的臺詞怎麼可能背得起來,但王正方卻覺得很容易,而且,他覺得劇本要比電機教科書好念多了。不過,僅管對戲劇著迷,大學畢業(yè)後,王正方依舊循著「好學生」的路赴美留學,在賓夕凡尼亞大學取得電機博士學位,先後擔任過工程師、研究員、大學教授等職位,如果王正方就這樣平平順順的在電子光學專業(yè)上發(fā)展,他當然會有一定的成就,但是,絕對不會是今天的王方正,而事實上,從小瀟灑的王正方,總是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,例如,在兩岸對峙的時期,他居然同時被海峽兩岸列入不受歡迎的黑名單。1971年,保釣運動正鬧得轟轟烈烈的時候,王正方和四名臺灣留學生組成保釣團,悄悄進了中國大陸,見了中共總理周恩來,事後,他被臺灣宣布為附匪學生,從此列入黑名單,十多年有家歸不得,甚至無法回國奔父喪。不過,這個被臺灣列為「附匪學生」的王正方不改大砲個性,1973年又在香港發(fā)表文章批評共產(chǎn)黨,結果大陸也把他列入黑名單,直到後來大陸局勢丕變,他才有機會再進大陸。到了1980年代,年逾不惑的王正方感覺到自己心中有一股「召喚的聲音」,在喚起他隱藏在心中的戲劇能力與天分,這股聲音讓他興奮也讓他掙扎,畢竟當工程師、教授的生活安逸穩(wěn)定,而戲劇、電影對他來說是一個未知數(shù),但是,考慮了一段時間,他毅然辭去了大學教職,一頭栽進了電影圈。1983年他擔任主角,演出港片「半邊人」,獲得香港金像獎提名最佳男主角,雖未獲獎,但演技已受肯定。在電影「老陳失蹤了」中,他演一個旅美的中國廚師,顛覆了美國人對中國移民的刻板印象;在吳宇森導演的「英雄本色二」,他也客串演出神父的角色。王正方的電影才華,在1986年他身兼編、導、演三職的電影《北京故事》(A Great Wall)中充分展現(xiàn),這部風格溫馨幽默的電影敘述主角自小離家,在美國打拼30年,事業(yè)有成後,帶著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和不會講中文的太太回到北京老家的故事。這部有王正方自己影子的電影獲得極高評價,在全美二百多家戲院上映,成為該年度特別片種(非好萊塢製作)賣座前五名。對於電影,王正方曾經(jīng)這麼表示:「我要拍有關我們這一代人的電影,為的是想告訴後來的人,我們這一代曾經(jīng)存在過,曾經(jīng)執(zhí)著過…,試著想留下一點紀錄,即便是很少的紀錄…」。他其他的電影作品還包括《The Laser Man》、《第一次約會》、紀錄片《馬吉的證言》等多部。近年來,王正方開始在臺灣的報紙副刊上發(fā)表散文作品,他追憶往事、書寫人物、回顧歷史,筆觸生動,讀者眾多。2005年1月,王正方出版第一部中文散文集《我這人長得彆扭》,2008年又出版了《我這人話多》,從與眾不同的書名,足以看出他別具一格的文章風貌;而從那些既活潑風趣,又引人深思的文章裡,也足以看出他特立獨行的處世風格。詳情